作文寫得不夠生動、不夠精采,其中有項原因就是只會平鋪直敘描寫,欠情境意涵的聯想與優美文句的描寫,以至於寫出來的文章空洞平淡,顯得枯燥乏味,這也是很多學生必須加強寫作技巧的一個重點。
為了克服這個毛病,必須掌握修辭的手法和文字詞彙的運用,利用各種聯想和詞語描寫來使文章濃淡相宜、疏密有致。
描寫,要用形象性的、滲透著感情的語言,以繪聲繪色的手法,把人物、事物、景物的狀態、神態、動態具體真切地勾畫出來,使其直接訴諸讀者的感覺器官,以引起某種程度的美感或快感,進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。
學習描寫時應注意以下幾點:

一是貼切,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描繪事物,要符合實際;

二是要抓住特徵,就是要抓住被描寫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有的東西;

三是要加強主題的描寫,因為與主題無關的描寫不但沒有意義,還會影響全文表現。

成功的描寫源於對生活的觀察,要學好描寫,首先要養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認真觀察的習慣。平時有了豐富的體會和經驗累積,描寫起來就會感到輕鬆自如了。在開始練習時,以想好描寫的思路為重點,詞語可以樸實一些,再逐漸地把重點移到詞語的修飾上。可是,大概有很多學生會遇到想像力還可以,但卻找不到適合的文藻詞彙來加以形容的情形,所以光會想也沒有用。文章是由許多句子所組成的,而句子又是由字詞、詞語所產生,語言裡所有的詞就構成了語言的詞彙,它是語言的建築材料。詞彙前連語音、文字,後連語法、修辭,又是風格的整體表現,要能夠掌握對文字詞語的運用,寫作才可揮灑自如。
詞是構造語言的建築材料,沒有足夠的詞彙,就不可能準確、鮮明、生動地表情達意。所謂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凡做事都要借助一定的工具。閱讀由認知文字開始,接下來則是理解詞語,把握內容材料,再經過分析結構技巧,去領悟文章的思想觀點。所以,閱讀若不以語文知識做工具,便難以順利進行。
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說:「在想要攀登到科學頂峰之前,應先通曉科學的初步知識。」漢字的詞語非常豐富,它可以準確地描寫客觀事物,恰如其分地表達思想感情,運用時要避免用詞單調、重複,盡量讓詞彙多加變化,才能達到絕佳的修辭效果。如果擔心作文不生動,只要準確地掌握同義詞、反義詞、多義詞,靈活運用褒義詞、貶義詞,一定可以使文章更具文采、更生動活潑。學生的作文普遍欠缺的不僅是遣詞造句、佈局謀篇的技巧訓練,更重要的是表情達意的思維訓練。

當學生面對題目覺得無話可說,那就是思路閉塞,而很多學生的弱點就在這裡,因此,如何打開思路是寫作指導的關鍵。
可是,光有思路卻不擅言語表達,寫出來的文章必然空洞乏味,即使有再精彩的內容,讀起來也會索然無趣,畢竟作文要言之有物,就不能欠缺文字表達的能力。那麼,要如何訓練文字表達的能力呢?平時多讀書報雜誌,接觸社會、家庭和學校,對所見、所聞、所感要注意擇要記錄,日積月累,融會貫通,腦中自然會形成可以隨時取用的素材倉庫。
古人云:「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。」閱讀不僅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投,也是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。一個連文章都無法細讀的人,不可能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完整的意思。一個人的語言越豐富,思維就越發達、越成熟;相反地,如果一個人的語言貧乏,他的思維也很難得到發展。而且,學生的記憶力強,模仿力強,應該多背誦一些名篇佳作、名言警句、格言諺語等,豐富自己的詞彙,豐富自己的語言,以提高文字表達能力。作文從內容入手是無庸置疑的,但不解決「該怎麼寫」的問題,就無法訓練「寫什麼」的事實,如果連基本的遣詞造句、生動的文藻詞彙都不會用,如何寫出好文章?

古人說:「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。」文章想寫得好,只有多讀、多看。閱讀是吸收,寫作是表達,除了從生活的觀察中累積素材外,還要不斷從課外閱讀中吸取養份,訓練語言和寫作的知識,才能真正提升遣詞造句的文字運用能力,寫出文情並茂的好文章。

arrow
arrow

    eli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