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協助而不要強迫──適時給予意見,最後做決定的人應該是孩子自己。
 

我們需要接納宏觀教育下對孩子教育的指導,但並不一定需要強制執行統一的教育模式與方針,最重要、最實際的教育理念還是要注重每個孩子的特質,這是真正實踐教育的有效途徑。
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有所期望,但往往孩子並不理會父母的期望,他們有自己的興趣。

孔子曾說:﹁因材施教。﹂教育應該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個性特質進行發展,對每個孩子進行相對應的教育策略,這樣才能順其天性使其自然發展。誠如英國教育家查理斯‧漢迪指出的:﹁對教育而言,真正需要的不是國家制定的進度表,而是給每個
孩子的一份私人進度表。﹂來看看一九八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拉姆齊,小時候的成長經歷。
一九一九年,拉姆齊跟著父母遷居藝術之都─法國巴黎,拉姆齊的媽媽天生喜愛藝術,到了法國以後,便產生每個月帶兒子到羅浮宮培養他的藝術細胞的念頭。沒有料到的是,第一次參觀羅浮宮時,拉姆齊對欣賞藝術毫無興趣,在每件作品前只是匆匆瞄過一眼就拉著媽媽快走,而她這時都還沒來得及講解呢!

結果不僅沒能讓孩子喜歡上藝術,連自己也沒能好好地欣賞那些藝術珍品。不過儘管拉姆齊媽媽大失所望,但她還是希望下次再來的時候,能讓兒子喜歡上藝術。後來媽媽又帶著拉姆齊去參觀其他博物館,其中在參觀科技博物館的時候,細心的媽媽發現兒子對那裡的展覽特別有興趣。剛滿四歲的拉姆齊圍著輪船、火車頭、蒸汽機之類的展示品轉來轉去,還不停地問媽媽:為什麼輪船和火車頭會跑?蒸汽機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氣?
此時媽媽也清楚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,於是把原先一個月參觀兩次羅浮宮的計畫,變成了一個月參觀兩次科技博物館。
七十多歲的拉姆齊回憶起童年在巴黎的經歷時,對藝術大師們的作品毫無印象,甚至不能肯定是否參觀過羅浮宮,但是對科技博物館裡的軍艦卻記憶猶新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培養孩子應該從孩子自身的興趣嗜好出發,而不是從父母和老師的主觀願望出發。拉姆齊的媽媽就做到了這一點,當她發現孩子的興趣不在藝術時,立即改變對孩子的培養方式,從孩子感興趣的地方著手。當孩子的興趣嗜好與父母的期望不同時,明智的父母會懂得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培養孩子,孩子的未來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,而不是由父母和老師決定,只有孩子自己最瞭解自己喜愛走什麼樣的道路,只有孩子最瞭解自己的興趣嗜好,父母和老師所該扮演的角色,是從旁協助孩子探索興趣,適時給予建議,最後做決定的人應該是孩子自己。

愛德華‧多伊西出生於一八九三年,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危機時期,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,不過在很多方面不可或缺的工程技術人員卻沒有受到嚴重影響,於是身為工程師的爸爸認為孩子長大後必須要當工程師才能保住﹁鐵飯碗﹂,因此在多伊西上中
學的時候,爸爸就嚴格管教他,要他學好學校裡的相關課程。
但是多伊西的興趣廣泛,既對生物、化學和物理感興趣,也對哲學方面的書籍感興趣,當時他既能把精力投入自己感興趣的哲學領域,又能對學校的各種課程應付自如,中學時期他的成績都是中等偏上,他爸爸也沒有干涉他太多。
但是到了他上大學的時候,爸爸堅持要他唸工程學系,由於大學課程應付起來沒有中學那麼容易了,他第一學期的各科成績只能勉強保住及格邊緣,這讓系上的老師們都大為驚訝,因為在他們的眼中,多伊西是個用功的好學生,只拿到這樣的成績太不可思議了。
於是多伊西的指導教授問他原因,他說:﹁我對系上必修的課程都沒有什麼興趣,我平常看的書都跟系上的課業無關。﹂

教授覺得更加奇怪:﹁你既然不喜歡工程學,為什麼又要報考工程學系呢?﹂多伊西回答,那是他爸爸的決定。
於是,教授經過評估後,及時讓他轉到應用科學系,主修生物化學。轉系後的多伊西,成績很快就直線上升,而最後他也在一九四三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。
根據每個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興趣來引導孩子的發展,已經是目前教育的趨勢所在,全人教育的發展,逐步取代應試教育只注重知識的模式。孩子潛意識裡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只是因為年齡較小,無法正確表達內心的渴望與感受,他的行動是我們
最好的指標,父母和師長一定要多觀察孩子們的興趣發展,才能讓他們的潛能得到發揮。

【教養心法】

○你搞懂孩子真正的興趣了嗎?

 

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才多藝,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,仔細觀察孩子究竟喜歡什麼。如果你的孩子突然跟你說﹁媽媽,妳看我彈鋼琴的手是不是特別美﹂,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知道,孩子對彈鋼琴這方面有很高的興趣,也許孩子會因為學鋼琴而增加自信,在這種情況下,父母就可以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前提下,跟孩子一起做選擇。

○強硬逼迫,不會有好結果!

有的孩子原本對某項課程很感興趣,但是學到一半由於受不了苦就產生逃避的心理,這個時候父母怎麼辦呢?最好的做法是態度堅決地告訴他:﹁當初是你自己說要學的,既然選擇了這條路,那就必須要堅持下去。﹂這樣的做法對大多數孩子是可行的。

不過,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在當初就迷迷糊糊的,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歡,在試過之後才發現原來並非自己所想像的那樣,如果是這樣,那就不能用強硬的方法來逼迫他們,而應該引導找出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。

○別把過度依賴當成愛的表現!
 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注意﹁防微杜漸﹂,避免孩子的依賴行為和心理,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,讓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發現自己的力量,是父母應該要注意的。父母在跟孩子談話的時候,可以說一些鼓勵性的話,表示出相信孩子的意思,例如﹁由你自己來決定﹂、﹁我們支持你的決定﹂、﹁大家聽你的﹂、﹁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﹂等等,父母的肯定能使孩子更加肯定自己,使他相信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。

《聽,孩子需要什麼》封面 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litebook 的頭像
    elitebook

    出色文化出版事業群

    eli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