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三星能,台灣為什麼不能?

從1993年加入〈經濟日報〉跑新聞開始,我持續關心台灣的科技業,今年剛好是第二十年。這二十年間,台灣科技業快速茁壯,讓我見證一段高成長的黃金年代。
不過,這幾年,台灣科技業的成功方程式卻變了調。DRAM倒了、LCD垮了,智慧型手機疲乏了,而讓這些企業踢到鐵板的原因,全都指向三星。不僅如此,眼前還有更多難打的硬仗,例如太陽能、LED,甚至筆電、IC設計、晶圓代工等,都已見到三星鐵蹄踏遍的痕跡。
二十年來,台灣自豪的科技實力,如今似乎一點一滴在流失,與台灣同質性最高的南韓,已讓台灣電子業全面潰敗,僅剩台積電、鴻海或廣達等少數大型企業,還能勉強維持領先,其餘的公司,只要被三星如大鱷般的巨尾揮掃到,無不傷痕累累,重傷難持。我也可以明顯感受到,過去企業領導人的驕傲自信,如今也開始出現轉變,只要一談到三星,大家便開始緊張不安、失去笑容。可以這麼說,採訪產業二十年來,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像現在這樣,大家是如此地悲觀,如此地恐懼,聞三星而色變。

但是,為什麼會這樣呢?
我想起幾年前,我受邀到韓國三星總部採訪。那次的行程沒有見到太高階的主管,也沒有看到台灣媒體最有興趣的半導體或面板生產線,幾天下來,採訪過什麼,我已不記得了。這其實很符合三星的作風,對於媒體宣傳這件事,三星向來保守,太多事都是默默做,不對外說太多。
但那次令我印象最深的,卻是一位三星的中階主管,他用流利的中文與我聊天,聊到他曾被總部派至寮國一年,他如何在那裡生活、學語言,熟悉風俗民情等。當時,我只把這件事當成茶餘飯後的閒聊題材,心裡還不免覺得好笑,「寮國這麼落後的國家,有什麼好大費周章去住一年?」如今,再仔細回想這件事,我開始一步步去解答我心中的疑惑,也慢慢地把三星競爭力的拼圖一塊塊組合起來。
這個在三星內部稱為「地域專家」的制度,實施二十多年,總共派至世界各地八十多個國家,累計四千多人,三星對於每個國家的了解,很可能是全世界企業中最徹底的,這也難怪,三星大軍所到之處,幾乎每項產品都能做到世界第一。

三星不僅重視對每個國家的研究,對於人才的培養更是不遺餘力。如今,韓國派到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已居全球之冠,其中當然不少都來自三星,甚至在麻省理工、史丹佛、哈佛等長春藤盟校中,到處都是拿著三星獎學金來念書的Ph.D,人數甚至比大陸留學生還要多。我一直喜歡用一個比喻,在產業氣候快速變化的今天,三星就像一個異常強悍的新物種,將許多不適者全部淘汰,尤其是那些反應遲鈍、跑得太慢,要吃很多食物才能填飽肚子的恐龍,肯定最先從地球上消失。三星經營一個世界性的品牌,用的方法與其他企業都不同,不像日本,也不像歐美,是一個全新的Samsung Way。這個襲捲全球的「三星之道」,台灣究竟知道或研究了多少?
八○年代,日本企業靠著品質全面崛起,讓美國人興起「日本能,為何美國不能?」的感嘆,如今,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三星打敗了芬蘭諾基亞、日本索尼、爾必達,以及美國美光等,全世界都該問,「三星能,為何我們不能?」

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,到底三星這個新物種是如何養成的?這麼龐大的組織,內部是如何決策運作的?這一連串的問題,我相信有很多台灣企業都還搞不太清楚,甚至許多被打垮的企業,都還是瞎子摸象、一知半解,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失敗的。
從小,台灣的五、六年級生,都是看威廉瓊斯杯或跆拳道比賽長大的,對韓國人很難有好感,但是,誰能料到,如今韓風吹遍全球,年輕一代對韓國文化如此著迷,我們只能佩服,韓國人真得有一套!
三星內部永遠有一種要做第一名的氣魄,以及「做不到第一,就去死!」那種驚人的危機感,值得只想做老二的台灣,好好深思效法一番。這本書,可以幫助您進一步認識三星,希望台灣能夠早日從了解三星的過程中,找出因應之道,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。

三星正封-72 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ite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